多措并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人民日报记者 徐之 顾仲阳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注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各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科学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在新建的“幸福家园大讲堂”学习最新政策、农业技术、卫生保健知识;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石桥村,孩子们在农家书屋静静阅读,品味书香;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村民身穿盛装,齐聚文化广场,欢庆丰收……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目前中国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万个,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为乡镇(街道)文化站安排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8.54亿元。
“家门口就能听戏,真过瘾!”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镇方官屯村的方振文老大爷说。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听得入迷,嘉祥县通过开展送戏进乡村活动,举办文艺表演,开展广场舞、书法等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近年来,中国文化系统每年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关活动约1万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
灵巧的手指穿针引线,五彩丝线交织成栩栩如生的图案。在甘肃省西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绣”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姐妹们人人都有手艺,我带领大家跑市场、办电商,研发了1000多种刺绣产品,家家户户年收入10多万元。”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包花兰说,“不仅刺绣技艺得到传承推广,大家更是过上了好日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科学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认定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三五”期间,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在提振农村精气神。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为了引导群众,组建了马庄乐团,村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如今乐团越做越好,小小音符聚拢了民心,也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新名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有场所、有活动、有队伍,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也得到充分涵养和发扬。
2021年11月2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湖上村刚刚提升改造后的农家书屋里,村民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阅读书籍。胡肖飞/人民图片
2021年11月14日,贵州省黔西市红林彝族苗族乡渔塘社区苗族妇女在刺绣作坊里刺绣。
2021年7月14日,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龙常青在给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北吴村的孩子讲解葫芦烙画知识。程学虎/人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