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新闻
韩国新闻
中国新闻
华侨华人
中国电视
文化交流
经贸商桥
韩流时尚
今日青岛
旅游宝典
医药健康
名家博报
视频中心
看中国
特别报道
记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鹏程
2022-01-14 09:31:43
点此关注世界侨网更多资讯
用脚力和笔力讲好援藏故事
——记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鹏程
文│段吉荣
我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写他。
他常常与我们喝酒,讲笑话,讲与文学无关的话题。也常常与我们喝茶,吹牛,偶尔也打打小麻将,斗斗小地主,输了笑一笑,拍拍屁股走人。
就是这样的平凡生活,让我们有了春来秋往的二十载交情。
因为我不写作,所以常常忽略他的作家身份。直到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获奖名单里出现他的名字,我才突然转身仔细打量他———我的兄弟周鹏程。
援藏,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党在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对西藏社会稳定、边境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作出新部署,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开启了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
自1995年重庆第一批援藏队伍入藏,至2018年,重庆已派遣八批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对口支援西藏昌都。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为全面反映24年来、一代又一代援藏人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2018年,受重庆市作家协会指派,周鹏程来到西藏昌都,实地采访援藏干部。
去西藏昌都之前,周鹏程听到过对援藏干部不同的声音,有说他们好的,说他们是舍小家、为大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矢志治边稳藏富民;也有说他们不好的,说他们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援藏。
孰是孰非?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周鹏程就已决定采用报告文学的体裁,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把一个个真实的援藏干部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周鹏程,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这位来自于大巴山深处的作家,诗人和散文家,童年和少年时期,故乡大山的乡民因贫困而导致的饥饿、体质的羸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对大山,他比一般人有更加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土壤。
提起西藏,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高原的壮美风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牦牛的藏羚羊……
提到昌都,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它距离四川不远,这里曾经因发生过昌都战役而赫赫有名。
但是,对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周鹏程而言,他深知,山是巍峨雄伟、更是令人敬畏,更何况,在雪域高原,其高海拔和特殊的气候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困难,又远非内地的高山可以相提并论。
因此,周鹏程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对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将会经历的困难有了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周鹏程还是大大低估了实际遇到的困难。他原准备半个月的采访,整整延长了超过一倍的时间。
“在昌都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周鹏程说,“我觉得,我们的援藏干部太不容易了,我如果不把他们的事迹真实地写出来,不把他们那种一切为了国家大局的精神表现出来,那就太有愧于这些援藏干部了”。
在周鹏程看来,重庆的援藏干部,分开来看,每一个都是一个典型,但又看似一个个普通人;所有的援藏干部,合起来又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治边稳藏富民政策,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为了全面表现这种援藏精神,周鹏程不愿放松、不能放松,也不敢放松,他数次修改采访计划,加进了数量更多的采访对象,增加了更多的采访时间,行走了更长的采访途径;他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夜以继日,采访、记录、整理各种素材。
从2018年10月,周鹏程受重庆市作家协会委派,来到西藏昌都,原定半个月的实地采访,硬是每天加班加点地进行了一个多月才宣告完成。总共采访了200多名援藏干部及当地干部群众,包括教育、医疗组团、专技、党政和三县。在此期间,他以扎根人民为己任,走遍昌都各个区县,对援藏工作的难度、力度、深度感同身受,在雪域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他不顾感冒、咳嗽等身体不适,每天天一亮就深入援藏干部中间,多数时间,为了采访,每天乘车4、5个小时,在崎岖陡峭、高寒缺氧的山路上颠簸穿行,每天晚上都熬到深夜甚至凌晨,在电脑上进行记录、整理,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独家的素材,有效资料达到150多万字。
2018年12月上旬,终于完成了采访,看着一叠叠厚厚的资料、照片,周鹏程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此刻,他才终于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同时,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他为自己用脚力和笔力收集到这么多第一手珍贵素材和资料而欣慰,更为有幸参与记录和讴歌这一伟大时代主旋律而自豪。
回渝后,周鹏程于2018年12月完成了作品初稿,2019年1月完成作品第二稿,2019年2月完成作品第三稿。《藏地心迹》最后定稿出版,字数约35万,图片70多幅,完整、深入、真实地再现了重庆援藏干部在西藏的工作与生活。
作品终于完成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周鹏程却病倒了,2018年12月,在采访结束返回重庆后,他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和胸膜炎住进了医院,在医院15天,出院后吃中药29副,才逐渐恢复健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鹏程是在用生命写作,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
作品《藏地心迹》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时代精神风貌。其中,第一章概述了重庆市执行援藏政策24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影响;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介绍了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援藏工作;第四到第七章分别叙述了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在昌都市直机关、察雅、类乌齐和芒康开展工作的情况和取得的工作业绩。
作品以人物为叙事线索逐个展开,分别讲述了医疗、教育、政务、后勤等各个岗位上援藏队员的真实援藏故事。鲜活地反映了200多名援藏干部及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与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渝昌”深情,汉藏同心建设美丽昌都的感天动地的大国情怀。在每一个小故事中,作者着重刻画他们身上的那种政治觉悟高、实干能力强、幽默乐观、积极进取,不畏艰险,不谋私利,一心一意为祖国的边疆和边疆人民努力奋斗的可贵品质,展现出了高尚鲜活的“援藏人物群像”。
本书所描写的重庆市援藏干部,都是抱着舍小家顾大家,建设边疆、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克服了身体上、心理上、语言上的多种困难,给昌都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昌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所取得的业绩,正是对援藏政策的良好诠释和生动反映。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现了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可读性很强,让读者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洗礼。本书的出版,能够让读者对我国的援藏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
《藏地心迹》出版后,得到了重庆市和全国文学艺术领域内众多专家、学者、作家的普遍好评,以下是部分名家对本书的推荐和评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主编李炳银:回望现实,见证西藏民主改革60年沧桑巨变,书写国家援藏25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情形。作品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藏族同胞和援藏干部的深情,讴歌了一群可爱的援藏人,把爱献给雪域高原、把无私献给少数民族同胞的崇高情怀。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荣誉委员、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黄济人:援藏是政治任务,援藏体现的是大国情怀。作家深入援藏一线,体悟援藏干部的真实生活,用大量事实展现内地与西藏的深厚情谊,讲述的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他们或许不是英雄,但英雄般的壮烈情怀让人动容!其无私、忘我、尽责的献身精神,奏响了新时代的高昂旋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作品围绕“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这一重要论述,书写援藏干部的真实生活,通过讲述重庆援藏干部在昌都的故事,反映出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发展。
《藏地心迹》这部作品通过讲述重庆第八批援藏队员的真实故事,反映了国家政策和大国情怀,体现了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较大的引领作用。2019年《藏地心迹》因此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2020年周鹏程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创联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表彰。
从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到“重庆文学奖”,这两项重庆市文学艺术领域内的桂冠,都授予同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藏地心迹》,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乃在于作家周鹏程运用真心、付出真情,用脚力和笔力讲好援藏故事使然。
世界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