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共宁波市委“‘浙’十年·宁波”主题新闻发布会正式举行。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汤飞帆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效,并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彭书记多次提到宁波的历史使命,请问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宁波将如何扛起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
彭佳学: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来讲,必须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前进,在服务大局的信念中前行。历史使命具有政治性、战略性、根本性,明确了使命就明确了前进方向和坐标方位。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年始终把心怀“两个大局”、服务“国之大者”作为使命担当,在全国“一盘棋”中布局落子,锚定战略、优化策略,奋力创造为全局增光、为一域添彩、为百姓造福的发展业绩。
今年2月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握中央和省委赋予宁波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了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扛起“五大历史使命”是宁波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锻造硬核力量,就是要进一步做强宁波港口、开放、制造特色优势,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集群,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维护国民经济安全提供硬核支撑。唱好“双城记”,就是要推动宁波加快提升大都市能级,与杭州形成错位协同、联动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在全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建好示范区,就是要高水平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和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全方位提升开放能级,充分发挥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功能,更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全局。当好模范生,就是要对照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上当标兵、作示范、挑大梁,当好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就是要扛起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推进共同富裕重大集成改革,为全省建设示范区、全国推进共同富裕探路先行。
扛起“五大历史使命”,是一场新时代“赶考”,落脚点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宁波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勇扛历史使命,勇当探路先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深化功能布局变革、发展动能变革、要素配置变革、城乡品质变革、治理模式变革、干部能力变革“六大变革”,加快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国际开放枢纽之都、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全国文明典范之都、城乡幸福共富之都、一流智慧善治之都“六个之都”,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充分彰显硬核力量、极核功能、滨海形态、优良生态、文明典范、国际风范的大都市。
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我注意到宁波提出要在全省“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上担当示范,请问有哪些具体举措和行动?
彭佳学: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理解这一题是对前面一位记者朋友提问的呼应与延伸。
“两个先行”是新时代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战略指引、勇扛历史使命的总目标、总引领。“先行”既是一种目标状态,也是一种奋斗姿态。宁波要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中担当示范,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就必须奋发图强、奋勇实干、奋力争先。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
第一,全力锻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宁波服务“国之大者”、实现争先进位最大的底气,那么创新驱动就是闯关突围、厚植优势最紧迫的考题。我们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最核心位置,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以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甬江实验室、甬江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大优强、绿新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贯通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人才链,加快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坚持创新赋能、数智赋能、低碳赋能、融合赋能、变革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塑造新结构、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主体、壮大新动能,打造全球先进智造高地,创建“宁波服务”品牌,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
第二,全力提升双向开放的“主平台”。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宁波这样的港口大市、开放大市而言是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系统构建开放发展政策体系,联动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和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坚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着力贯通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整体打造现代化港区,只争朝夕推进宁波西枢纽、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等重大项目,强化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更为强大的硬核支撑。
第三,全力打好改革破题的“主动仗”。“六大变革”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六大变革”落地的必答之题。我们要牢固树立“以深化改革促进系统变革、以变革率先推动发展领先”的理念,立破并举、系统集成,统筹抓好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重大改革,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均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扛起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创新、强村富民改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国全省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实践成果。
第四,全力优化都市功能的“主支撑”。与承载的功能定位相比,与群众的美好期盼相比,宁波城乡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都市化、市域一体化、行政区功能化,促进“港产城文”功能优化配置,整体构筑经纬有序、错落有致的大都市空间格局。滚动推进“精特亮”工程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做到精准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一体推进,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一体打造,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时尚大气、形神兼备的新风貌。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三江文化长廊、翠屏山中央公园、北纬30°最美海岸带等都市新地标,让枕山面海、拥江揽湖的大都市魅力更加彰显。
第五,全力唱响共创共富的“主旋律”。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美好图景,要靠全社会一起努力绘就。我们一方面要用心用情办好各方面民生实事,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抓紧抓实扩中提低改革、“医学高峰”计划、“一老一小”全龄友好型社会构建、城乡现代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相结合,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机制,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企业家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勇敢追梦、精彩圆梦的内生动力。
当前,特别是要主动抓、抓主动,应变局、开新局,以超常规力度实施经济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纾困帮企惠民政策,坚决稳住经济大盘、守牢安全底线,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提问
中外通讯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请问这些年,宁波在发挥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汤飞帆: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港口建设和开放发展一直高度重视。除了刚刚提到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还特别称赞宁波等地古港是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在2020年亲临宁波考察时还特别强调宁波舟山港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是总书记从全局高度对宁波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更是为宁波“量身定制”的战略指引。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依托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深化大开放,建设大都市,努力把港口最大资源和开放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完成宁波港、舟山港合并,持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集疏运体系和智慧管理体系。目前,宁波舟山港拥有国内国际航线300多条,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居全球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4年居全球港口第三,并荣获全省首个中国质量奖。同时,我们加快推进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在保障国家粮食、原油、矿产、重要化工产品等供给、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1—7月,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76万标箱,逆势增长11.1%,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先后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2021年,宁波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05万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1.19万亿元,较十年前分别增长61%和91%;自营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由2.5%增长到3.05%;其中自营出口额7624亿元,居全国城市第5位。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单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海外仓数量占全国1/6,离岸贸易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
第三,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2021年连续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市市场主体从49.9万户增加到120.8万户,增长近1.2倍。对标CPTPP、RCEP等高水平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数字化航运服务平台等一批制度创新落地,进出口通关效率领跑长三角,集装箱合规成本居全国十大海运口岸最低。持续优化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德国戴姆勒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宁波,累计引进外资642亿美元。
下步,我们将立足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厚植开放这一“最大优势”,强化辐射带动力,做大港航服务业,扩大高水平开放,协力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建设,不断巩固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记者提问
浙江日报记者:
这些年,宁波制造业在全国全省版图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能否介绍一下在增强制造硬核实力方面宁波是怎么做的,接下来打算如何更进一步?
汤飞帆: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制造强省战略部署,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宁波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六;实现工业增加值6298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现已突破1万家。围绕增强制造业硬核实力,我们突出了三个方面:
一是聚力“产业提质”,打造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向“大优强”“绿新高”升级。目前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11个全国唯一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开展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418家。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7.9%。
二是聚力“创新制胜”,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狠抓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优化,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累计引进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300个。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攻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89%提高至3%。
三是聚力“主体培育”,打造国家单项冠军之城。迭代升级扶持政策,强化精准服务企业,持续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上榜。全市现有工业经济主体11万家,年产值百亿以上企业25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7家,境内外制造业上市企业超过百家。我们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了一大批专注于细分行业、具备全国乃至全球冠军地位的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稳居全国城市第1位。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目标,从六个方面塑造宁波制造新优势。一是坚持“强制造”与“强服务”双轮驱动,进一步巩固优化“321”产业结构。二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聚焦国家所需、宁波所长,突破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引进培育产业主体、知名品牌、新生代企业家、骨干团队,打造致胜未来新势力。五是厚植实体经济发展沃土,整体打造制造业发展新生态。六是对标最高最优最强,打造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力争到202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到2035年,全面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基本建成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记者提问
宁波电视台记者:
一座城市发展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在日常采访过程中注意到,宁波人总体生活是比较好的,很有自豪感。请问在增进人民幸福感方面,宁波最关注的是哪些?
汤飞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也是宁波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新征程,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今,“在宁波、都挺好”已是广大市民的深切感受。立足增进人民群众幸福感,我们主要把握了四个方面:
第一,致力于让老百姓拥有更高的收入。我们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创业互促共进,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GDP增速。2021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和第1位,居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群体比例扩大到76.6%,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共富行动,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72,连续17年呈缩小态势,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致力于给老百姓提供更优的服务。我们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七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高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八。同时,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打造“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三。
第三,致力于使老百姓享受更好的保障。我们兜牢兜住民生底线,在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实现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特困供养和低保标准全市统一,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省第一,长期护理保险率先实现市区全覆盖。创新推广“天一甬宁保”等特色普惠性商业保险产品,强化灵活就业人员和特困群体保障。同时,全力构建风险防范大平安机制,连续16年获评省“平安市”,夺得省“一星平安金鼎”,实现区(县、市)“平安金鼎”满堂红。
第四,致力于为老百姓营造更美的环境。我们全域建设大美宁波,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空气质量、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明显提升,绿色已成为宁波城市的幸福底色。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408万平方米、城中村2000万平方米、棚户区11.3万户,新增“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等绿道1100公里。在美化“硬环境”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提升“软环境”。积极开展“浙江有礼·宁波示范”市民文明素质养成行动,中国好人、浙江好人入选数量全省第一,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一以贯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共同富裕重大集成改革,持续擦亮“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全力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用心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努力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名片”擦得更亮。在此,也欢迎大家多来宁波走走看看,共享宁波的幸福与美好!
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过去十年,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进步。请问宁波在党建工作上有哪些创新做法,下步打算如何优化提升?
彭佳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宁负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巨大政治勇气、强烈使命担当,以“史所罕见、世所罕见”的力度和韧劲,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刹住了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使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与全国全省一样,过去十年宁波党建工作也实现了系统性变革。我们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建立完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机制,推动党的领导贯通到底、党建质量全面提升,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推出了全域党建联盟、“三交底”廉政谈话、周末“知行学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干部队伍结构和能力全面优化,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拓展,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我们深切体会到,使命越光荣、任务越艰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越要不断加强。最关键的是四个方面:一要对标对表强政治。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践行“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加强理论武装,严明纪律规矩,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宁波见行动、走在前”。二要从严从紧强纪律。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筑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完善落实一体推进“三不腐”机制,加快打造清廉建设高地,锻造堪当“两个先行”重任的过硬铁军。三要落实落细强基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打造“锋领港城”升级版,促进组织形态与发展形态、社会形态、治理形态更加耦合。四要奋发奋进强作风。当前,我市正深入开展“锻造一流作风、营造一流环境”和“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这是抓班子、优作风、提能力、促担当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坚持全方位淬炼、全维度赋能、全周期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挺起主动挑担的腰杆脊梁,焕发变革创新的胆魄锐气,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力争先创优进位。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赶考”的坚定清醒,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记者 张益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