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文化界越来越重视伊本·白图泰及其游记的巨大价值,“伊本·白图泰学”风靡海内。
本报记者讯:近年来,国际文化界越来越重视伊本·白图泰及其游记的巨大价值,“伊本·白图泰学”风靡海内。但长久以来,《异境奇观》一书虽然出现了不少中文译本,却从来没有过权威的全译本。而且,国际学术界也一直质疑伊本·白图泰是否真正到过中国本土。于是,这两个问题成了“伊本·白图泰学”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如今,这两大“障碍”被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国际文化传播委员会主席李光斌先生给解除了,他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并前后两次翻译、注释与考证,终于首次完成了《异境奇观》全译本的中文翻译,与此同时还解开了伊本·白图泰与中国之间的诸多疑团。
正是凭借着这两大成果,李光斌荣获了“伊本·白图泰奖”,还被国际学术界称作“中国的伊本·白图泰”。
地道的赤峰人
“我是1936年生于红山下英金河畔的一个塞外的穷苦孩子。解放后,在赤峰二中初中毕业,到承德高中学习,毕业后,有幸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外国语大学)攻读英语四年,后又在北京大学读研阿拉伯语四年,毕业后,在外交部工作,曾在驻外使领馆工作15年。终生专门研究阿拉伯学,历史地理及中阿关系。一生从事翻译工作,现为资深翻译,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埃及遴选为开罗阿拉伯语言科学院外籍院士。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嘉奖。去年又获得卡塔尔‘伊本·白图泰奖’,为祖国争了光,为赤峰争了光。这是赤峰的光荣。我的一切都与红山英金河分不开。因此我希望赤峰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与我共享着巨大的荣誉。”以上的这段文字就是李光斌教授发到记者电子邮箱的一封“伊妹儿”,与这封电子邮件同时到来的还有他的四张照片的数码版。
“李光斌是咱地地道道的赤峰人,他的老伴儿都是咱们赤峰人,我和他是初中时的同学。”原赤峰师专美术系主任段永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段主任还告诉记者,李光斌的家原来就是哈达街的西大街,现在的黄金大厦附近。
李光斌的学生时代过得挺有意思的,先是从二年级直接跳到五年级,到了五年级,凭着天资和努力,考试还是排在了前三名。之后,又恰巧赶上改学制,从冬季招生改为夏季招生,李光斌又是提前半年从完小毕业了。
李光斌在高中时学的是俄语,还参加过一次朗诵比赛,参赛作品就是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得了个第一名。
考大学时,老师为自己的这个得意门生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到北京考试时,同样挺有意思的,监考老师恰恰就选了《海燕之歌》让李光斌朗诵,结果顺利录取。“我这可是经过提前训练的,呵呵。”李光斌笑了。
跟毛主席的翻译学阿语
李光斌在大学期间学的是英语,1961年才可以毕业。谁知,1960年冬天的一天,他却收到了提前毕业的通知。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光斌又被通知去北大学习。一问才知道,这是周总理的指示,要抽调一部分高材生重新学习另一种语言。
到了北大,发现黑板上写满了阿拉伯语、朝鲜语、缅甸语、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蒙古语。“当时,到底想学啥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很偶然地选择了阿语。”谈起那段经历,李光斌心存感慨与感激:“是周总理让我学了阿拉伯语。”
李光斌的阿拉伯语老师是刘麟瑞、马坚两位著名教授,他们都是毛主席的阿拉伯语翻译。
李光斌的确是幸运的,完成阿拉伯语的学业后,就到外交部工作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光斌又被借调到中央毛泽东著作翻译室。这样,他不仅因此避开了那场运动,还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
1971年,翻译工作完成。
此时,中国与科威特建交,李光斌被派往科威特。后来,他又被调往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国家,在这个地区总共工作了十六年。
“周围全是阿语,简直如鱼得水,我每天看报纸,有多少份就买多少份,碰到有用的东西还要剪下来学习。”谈到这十几年的经历,李光斌显得相当兴奋。
与《异境奇观》的缘分
1963年,周总理访问摩洛哥期间,曾提出要瞻仰伊本·白图泰的故居和陵墓,李光斌从此就注意到这个人了,并利用出国工作的便利条件搜集相关材料。
此前,中国只出现过《异境奇观》的部分中译内容,那还是1924年由中国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翻译的《摩洛哥旅行家依宾拔都他及其“游记”》。因此,这样的一项工作是前无古人的,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关于翻译出版这部书也是一波三折。”李光斌在《异境奇观》的《译后记》里这样写道。
1980年,李光斌把花了近十年工夫、与新华社徐留英合作翻译完成的《异境奇观》手稿交付某出版社后,就出国了。可不知什么原因,出版社竟将书稿全部丢失。至今想来,曾参与过这部手稿的图表绘制及木刻头像设计工作的段永智仍深感遗憾:“那可是将近一麻袋的手稿和资料呀,全是手写的。”
但李光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1992年,李光斌就翻译《异境奇观》一事与摩洛哥驻华使馆接触,得到了摩洛哥方面的赞赏和支持。1999年,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委员会阿中考古工作组为李光斌授权,将摩洛哥王国科学院院士阿卜杜勒·哈迪·塔奇博士审定的权威版本五卷《异境奇观》全文翻译成中文。
到2008年,《伊本·白图泰》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李光斌又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李光斌在翻译《伊本·白图泰》全译本的同时,还做了详尽的考证,为全书添加了1200多个注释。同时,他还写出了《伊本·白图泰中国纪行考》一书,解答了这位中世纪时代的伟大旅行家与蒙元大帝国、古城刺桐港、中国的穗城、古城杭州、汗八里克城、黄河等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学术难题。
这些难题有的已经困扰了中外文化界近百年。
伊本真的来过中国
有专家称,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相比,马可·波罗只能算是个矮子。
伊本·白图泰生于伊斯兰教历703年7月17日即公元1304年2月24日,摩洛哥北部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丹吉尔城,1378年逝世,享年74岁。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摩洛哥历史上繁荣的马林盛世,而中国则正值蒙元帝国的鼎盛时期。
公元1325年6月14日,星期四,刚满22岁的伊本·白图泰便孤身一人离别双亲启程东游,开始了一生的寻梦生涯。他用了28年的时间,在亚、非、欧三洲进行了将近12万公里的旅行,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难以想象的伟大壮举。伊本一生的旅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次为北非西亚游;第二次为远东中国游;第三次为安达卢西亚游;最近一次为黑非洲游。
据李光斌考证,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4月来华,1347年1月离开,在中国本土大约停留了六到九个月。李光斌认为,伊本来华的时间虽短,意义却非常重大。在华期间,伊本三过刺桐(泉州)、南下穗城(广州)、北上汗八里克(元大都),途经镇江、行在(杭州)和大运河等地。他不仅记述了中国各地的山川河海、地形地貌、林木物产、动植物以及陶瓷丝绸、建筑等等,还记述并评论了中国的丰富物产、民居特色、风俗习惯、城市、宗教信仰等,为人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元朝画面。对此,摩洛哥王国科学院院士塔奇博士曾说:“他用阿拉伯文率先向世界其他地区出色地、完美地推介了中国。”
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神话
2011年1月3日,人民网刊发了题为《卡塔尔向中国学者颁发“伊本·白图泰奖”》:“…… 在卡塔尔国家元首夫人关怀下,‘海上与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摩洛哥大旅游家伊本·白图泰’。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英国、美国等的80多位专家和学者应邀出席。中国的阿拉伯语资深翻译、开罗阿语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光斌是这次会议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嘉宾。为表彰李光斌对阿拉伯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掘以及加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友谊作出的特殊贡献,卡塔尔文化大臣向他颁发了‘伊本·白图泰奖’。 李光斌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鉴于李光斌在阿拉伯文化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档案数据库于1991年将其列入了阿拉伯语专家行列。从1998年开始,李光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还多次受邀前往巴黎、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会议,向国际文化界介绍伊本·白图泰与中国的关系。据了解,李光斌的观点还促使月球探测者们倡议将月球上南纬7度、东经50度的环形山以“伊本·白图泰”的名字命名。
李光斌翻译过很多阿拉伯民族的传世名篇,并写下了很多学术著作。共有著作《阿拉伯地名纵横谈》、《拉宾——和平进程中的殉道者》等二十多种,译著除了这部《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而外,还有《天房史话》《赛福奇遇记》等几十种。其中《赛福奇遇记》被前苏联科学院称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神话”。
现在,已经赢得了很高国际声誉的李光斌仍然笔耕不辍,他还要对《异境奇观》进行进一步的考证与校对,希望这部书在再版时没有任何的瑕疵。注: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