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了130多个小时的汉语课、翻看了30多本书和期刊、写了4篇接近3000字的文章之后,我在牛津大学中文系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也告别了如我第二个家一样的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图书馆。都说牛津大学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别重,可是我倒不这么想。虽然我经常都在想着学习、忙着学习、抱怨学习,但因为我忙的都是跟中文有关的学习,所以我能够苦中作乐。
我能保持轻松的状态是因为上语言课并没感觉到特别难。语言课从最基本的“你好”开始教起,对于我这样一个“中文老司机”来说没有挑战性。幸好课外也有不少机会可以提高中文,比如跟同一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聊天、参加牛津大学与北京大学学生的线上互动项目、观看牛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举办的戏剧展演和唱歌比赛等活动。
现代汉语课对我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文言文课却让我兴奋不已。因为自从我开始学中文以来,就一直向往着有一天能学习文言文,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牛津大学就读之后,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如愿以偿。
上古文课之前,我以为古文课上的内容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在我翻开课文开始背“新”词语的时候,突然发现我这么多年没白看中国古装剧。“寡人”“微臣”等词汇,我早就熟悉了呢!那一瞬间,我开始想:“是不是连文言文都不用勤学苦练了,我这样也太幸福了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看法。一次,我翻译比较长的文言文句子时,第一次感觉到眼前的句子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才知道文言文原来这么难。但是就算这样,我依然享受这看似“枯燥无味”的翻译过程,因为我们翻译的句子都是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的著作中挑出来的。中国古代哲学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比如我学过的“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就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也以此引导自己的处事方式。
我很期待在下个学期的文言文课上能学到更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期待2018年在北京大学的留学经历能让我的中文水平继续提升。
(寄自英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29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