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上数据,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国作协有团体会员约50个,个体会员1万余人,其中不乏新型网络写手加入这个传统作家协会;而以不同形式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中国人高达2000万,注册网络写手200万,通过网络写作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10余万,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超过3万。可在这个庞大的写作人群中,作品被译介到海外的仅200余人,这个数字无疑会与前面的一系列大数据形成巨大反差,这一反差昭示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与当代中国繁荣的文学写作现实极不相配,需要加快。
出色的外文翻译推动文学走向世界
近10年来,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纷纷凭借其优秀作品在海外斩获大奖,他们在为中国写作界带来荣耀和自豪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国的专业和普通读者对中国作家作品投以关注的目光,更带动作家同胞带着急切的心情要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
“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个话题时不时地被提起,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动力和障碍是什么”以及“走出去后又怎么样”等问题,虽然有不少讨论,但讨论后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大家还在翘首以待。
关于“如何走出去”,有人认为应从作家作品、翻译、评论及编辑几个方面入手,克服语言和意识形态障碍,运用合理的传播机制和技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立项,成立对外翻译与传播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使中国文学更加国际化。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预期效果,优秀的文学翻译是实现这些预期目标的最关键因素,而这件事,华人翻译家可以挑起大梁,为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出一份力。
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和机构在行动,比如创刊于1949年的《人民文学》这个中国文学创作的排头兵已经开始其杂志双语化进程,于2011年推出英文版,名称为《路灯》,一年出四期,着力介绍新人新作和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正在着手创办两本文学批评杂志《批评理论》和Critical Theory,二者互相关联,个别文章甚至会以双语在这两本杂志同时推出。这些有关文学创作及批评的英文杂志在国内诞生,无疑会推动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但要办好这些英文杂志,优秀的文学翻译必不可少。
正是因为有了出色的外文翻译,作家莫言、曹文轩、刘慈欣才能在世界上斩获文学大奖;正是因为有着出色的外文表达,海外作家哈金《等待》、戴思杰《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裘小龙《红英之死》、欧阳昱《东坡纪事》才能在非华人读者群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用外文在国际上传递中国文学信息是多么重要。
一些外国汉学家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翻译和研究努力,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可能会更加缓慢。比如瑞典的马悦然、陈安娜,美国的葛浩文,法国的何碧玉、安毕诺,德国的顾彬、高立希,韩国的朴宰雨,日本的坂井洋史等等,他们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翻译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中国作家的海外读者群。但是这些汉学家由于母语不是中文,他们在理解中文原著时会遭遇文字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需要跨越双重沟壑,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华人翻译家应有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华人翻译家就应该有其用武之地,发挥其母语和外语优势,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助力。已经有华人翻译家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比如美国的刘宇昆就已将刘慈欣、郝景芳、陈楸帆、马伯庸、夏笳等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助刘慈欣《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小说奖。澳大利亚的陈顺妍也把不少中文作品翻译成了英文,为华人作家作品在英语读者中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样的优秀华人翻译家在海外为数不少。下文仅以澳洲为例,来谈一谈优秀华人翻译为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可能性。
澳洲是个移民国度,其居民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因此翻译在澳洲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各个民族社区都需要母语和英语的双向翻译。澳洲国家口笔译资格认证局能认证60余种各国语言和近50种澳洲土著语言,有经过认证的专业口笔译从业人员近5万人。开办翻译专业课程的高等学府,比如麦考瑞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为澳洲乃至全世界培养翻译人才。
澳洲华人人口有100多万,许多在澳洲高等学府受过翻译专业训练的华人精英纷纷创办翻译机构,比如李聿创办的澳大利亚翻译学院、秦璐山创办的秦皇翻译公司,都走在澳洲翻译行业的前沿,成为翻译领域的翘楚。这些翻译学院和公司网罗了不少华人翻译精英,为华人社区提供服务。在这些华人翻译精英中,欧阳昱堪称代表,他在澳大利亚翻译学院执教之余,从事创作、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已经出版了各类作品近90部,其中译作就有40余部。这些华人翻译机构和翻译家有着深厚的中文基础,同时又熟悉移居国的语言、文化和市场,有能力成为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那么,如何把海外的翻译精英机构和人才结合起来为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加速呢?官方机构(比如中国各级作协)和私人力量(比如翻译公司和个体)携手合作或许是可行之道。
官方机构可以设立文学翻译基金,组织优秀文学作品,吸引海内外翻译高手申请。这些作品应涵盖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反映出人性的共通之处,比如那些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写普通人当下生活的作品,它们能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生活侧面和当下中国人的生活面貌,能吸引和打动读者和译者。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会有越来越多国际人士对中国的方方面面感兴趣,而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会成为他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重要选择。
官方机构还可以与海外华人翻译机构合作,联手海外华人社区,获得全球华人社区的肯定与支持,将译作的出版和发行都放在海外进行,借助华人社区的力量、网络和渠道将这些作品在国际上发行推广,减少出版和发行的运作手续和流程,缩短运作时间,使运作更快见效。
海内外翻译公司和个体也可以运用自己现有和潜在的力量,主动参与到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中来,成为这个进程的主力军。除了从国内官方机构申请翻译项目之外,翻译公司和个体也可以主动出击选择好作品,着手对能打动自己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比如德文翻译家夏黛丽就因喜欢李洱的《花腔》而买下其德文版版权。虽然夏黛丽不是华人,可有实力的华人翻译公司和个体也可以效仿其做法来翻译那些能打动自己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就自己的翻译事业,用自己在海外的人才、渠道或网络优势为加快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3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