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宁波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来源: 世界侨网  日期:2021-01-04 09:58:27  点击:13243 
分享:

  12月30日(星期三)下午3时,宁波市委举行“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主题新闻发布会。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阎勤,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文杰,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志明,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

  一、在大战大考中交出高分答卷,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果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决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大力实施“六化协同”和“六争攻坚”行动,开创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19年全市GDP总量实现11985亿元,全国城市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人均GDP达到20752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2.1万亿元,居全省第1位。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9家,居全国城市第1位。宁波舟山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1位和第3位,成为国家战略中的“硬核”力量。今年以来,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努力实现“两手硬、两战赢”,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8762亿元,增长1.9%,实现“二季红、半年稳、三季进”。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最多跑一次”、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改革成果丰硕。去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1331亿美元、占全国3.46%,居全国城市第5位。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城市第2位,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宁波、扎根宁波。三是区域统筹取得新成效。前湾新区、南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片区建设深入推进,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6%。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城镇样板培育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四是生态环境有了新改善。美丽宁波建设成效明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实施清洁空气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的82.7%提高到今年的92.5%,居全国前十。五是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第1位。文化宁波建设全面推进,以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2名的历史最好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第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坚决扛起模范生的使命担当,科学把握“十四五”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立足新发展阶段,市委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的殷切期望,与省委对宁波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一是体现了争当模范的先进性。今年3月29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首站来到宁波,勉励宁波继续与杭州唱好“双城记”,让全市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市委《建议》在设定目标时,立足宁波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方位,作出“高水平”“高品质”“模范生”“先行市”等表述,就是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努力实现各领域全方位的全面过硬,用有说服力的宁波实践为“浙江之窗”“中国之治”提供生动范例。

  二是体现了奋斗目标的一致性。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要求,与省委确立的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奋斗目标相一致,宁波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实现。成为“重要窗口”模范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时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肩负的重大使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也与浙江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奋斗目标保持同标准、同步伐。

  三是体现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是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的延续和深化,其内涵较好地体现了宁波城市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强大的号召力,体现了一以贯之、锲而不舍的战略定力。

  三、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围绕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市委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抓手和目标任务。具体来讲,就是要建设“七个城”。

  一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中央、省委《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分别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高水平创新省份。宁波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为此,市委《建议》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要求努力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科创中心。

  二是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制造业是宁波的强市之基。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991.5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24.7%,总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宁波有基础有能力在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率先突破。为此,市委《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三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宁波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具有辐射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此,市委《建议》提出要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国际贸易枢纽、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枢纽。

  四是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今年,宁波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的要求,作为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标志性成果。市委《建议》提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既体现了全域化常态化的要求,也明确了比一般全国文明城市更高标准。

  五是建设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宁波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拥江揽湖滨海”的城市格局。城乡建设品质不断提升,城乡协调发展基础扎实,山水林田湖生态优势明显,兼具江南水乡和山海风貌,生态发展条件优越。因此,市委《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的目标,体现了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六是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近年来,宁波市域治理成效显著,去年宁波市营商环境排名首次跻身全国城市前10位。今年7月,宁波市获批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地区。市委《建议》提出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就是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完善,在全国全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当先锋、作示范。

  七是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十三五”期间,我们强化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努力走出了一条高成色民生幸福之路。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人群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国内先进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群众对科教文卫等优质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委《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就是要推动整体民生福祉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率先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市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面向“十四五”,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记者问: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七个城市”的主要目标,其中第四个就是“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请问宁波下步将如何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是文明城市的标杆。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重要举措。

  宁波是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工作有基础,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党委统一部署、文明委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培育了“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的城市品牌,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今年又以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通报表扬,为宁波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群众有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希望拥有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有序的社会秩序、更优质的民生服务、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奋力扛起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强化争先意识,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是“重要窗口”模范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的全国文明城市基础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措施更实,群众的获得感更强。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

  1. 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之城。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和“走心工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四知”宁波精神,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擦亮“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城市品牌。深入推进“十大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和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实现市民素质新提升。

  2. 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之城。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席地可坐”示范区域创建,拓展“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实现城市品质品新提升。

  3. 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民生服务,打造群众满意、人民幸福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和“为民惠民靠民”创建理念,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尊重群众主体地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你我他齐动手,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共享创建成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办好群众身边“小事”,实现群众满意度新提升。

  4. 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全域化、高水平文明之城。坚持城乡一体,以城促乡,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进一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农村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文明程度新提升。

  记者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宁波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需要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我想了解一下,宁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来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市委改革办有哪些考虑?

  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阎勤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这为我们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一条“改革之路”。宁波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也是全国制造业强市、开放大市、港口名城,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重要枢纽地位。但也要看到,在高端要素集聚、消费市场开拓、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用好深化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率先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我们考虑,打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组合拳”,关键要综合集成宁波舟山港、自贸区宁波片区和“宁波帮”的优势,着力推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内外贸循环体系、自立自强创新体系、城乡要素流通体系和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循环。

  就当前来说,我们亟需改革冲破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五大“藩篱”: 一是要着眼于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冲破市场“藩篱”。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环节。要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深化土地、数据、技术等各类要素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等市场化改革,创新直播带货、“云采购”等市场新模式,健全商品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打破各类显性隐性市场壁垒,推动高标准市场循环、高水平供需衔接。二是要着眼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冲破技术“藩篱”。这是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撑。要深化创新机构实体化市场化改革,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全球创新资源联合破题”的合作攻关机制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科创高端平台建设和国际国内布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力和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三是要着眼于全面数字化变革,着力冲破数据“藩篱”。这是牵引双循环畅通的神经脉络。要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健全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探索数据市场化改革,做大做强市大数据集团,创新数字技术集中攻关和转化机制,争取建设专业化多功能的全国(全球)数据中心,增强数字治理的掌控力和数字经济的竞争力。四是要着眼于扩大内需,着力冲破投资“藩篱”。这是增强双循环实力的重要基点。要深化招商引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国有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和区域统筹招商、利益共享机制,健全“标准地”、普惠金融等投资要素保障体系,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一件事”改革,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深化亲清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改革,整体提升国有资本引导性、民营资本主导性、投资环境包容性、项目落地便利性,激发全社会有效投资活力。五是要着眼于推进全域融合发展,着力冲破城乡“藩篱”。这是挖掘内循环潜能的重要方面。要深化城乡“多规合一”改革,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完善“两进两回”支持政策体系,创新农村土地、闲置农房、空间资源的激活利用机制,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创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试验。

  打好改革“组合拳”,统筹做好各项改革工作,要强化系统思维、集成方法,加强改革能力建设,完善系统谋划、综合协调、试点探路、督促考核等各项机制,健全项目化清单式管理机制,压实改革责任链落实链,鼓励基层开展差异化探索,以宁波的探路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记者问:可否介绍一下宁波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工作进展情况。另外,未来五年,宁波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安排关键目标指标和任务举措?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文杰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先给大家介绍《纲要》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根据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发改委正全力推进宁波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事实上,这项工作早在去年初就已经启动,主要是开展前期研究,起草《基本思路》,谋划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今年7月份转入《纲要》编制阶段。期间,我们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开展了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听取专家、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目前已形成阶段性成果。从现在起到市人代会召开前,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编制一个符合时代新要求、反映市民新期盼、体现宁波新作为的高质量规划,按程序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

  深入研判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是编制好规划《纲要》的逻辑起点。经过前期研究,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在“两个大局”宏观背景下,宁波将主要面临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即新发展格局构建将带来新需求,产业科技变革深化将注入新活力,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将增强发展新势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将增创制度新优势;但同时,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和逆全球化将加大外向型经济风险,高端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将加剧城市竞争,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将给要素保障等带来压力,社会转型和公共安全需求将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挑战。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关于“十四五”发展目标,我们将落实市委提出的“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总目标,以及个“七城”的具体目标,进行统筹安排和科学测算,坚持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相衔接,把到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设定“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准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上继续发力,在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能级城市上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相统一,既要对标先进、争先进位,但又不能盲目冒进,确保提出的目标“跳一跳”可以实现。

  关于重点任务安排,我们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重大部署,对市委《建议》提出的战略任务进行细化具体化,初步考虑包括五个方面:即围绕培育发展新动能,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打造全面激发内需潜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系统深化市场化改革;围绕提升城市新位势,要建设高能级大都市区、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共创美好幸福新生活,要建设独具魅力文化强市、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构建治理新体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等。这些具体任务将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充分体现,并提出了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作为支撑。

  记者问:作为制造业大市,请问“十四五”时期宁波有何定位?又将如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方答:感谢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工业是宁波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宁波市深入推进制造强市建设,高质量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总量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并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43%以上;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先后两次被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评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加快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培育计划,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51家,居国内城市首位。工业经济快速回升,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4.3%、9.2%和14.9%,运行质量好于预期、好于全国。

  诚如您所言,作为制造业大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创新高、争一流”的新使命。十四五时期,宁波市将切实扛起唱好“双城记”、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提质扩量和扬优势补短板“两手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和浙江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标杆城市。

  下一步,重点是要打造好“两城三高地”。一是以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抓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实施“百企百项”计划,加快建设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0+X”标志性产业链。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健全产业链运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二是以培育单项冠军为抓手,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现、成长、培育机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清单,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开展靶向攻关,引导单项冠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参与产业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壮大单项冠军企业群体。实施千百亿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以推进数字赋能为抓手,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加快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工控安全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计划,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水平。四是以园区平台优化整合为抓手,打造全域产业治理新高地。推动工业集聚区整合优化,高水平建设前湾新区、宁波开发区、南湾新区等战略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推进低效工业区块二次开发,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平台体系。编制并实施《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划定工业控制一级、二级管理界限,建立严格工业用地保护制度,提升产业治理水平。五是以优化服务保障为抓手,打造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完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机制,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坚持项目为王,实施“双百”工程和“增资扩产”工程,加强产业链招商,对接制造企业和重大项目需求,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切实增强发展后劲。优化企业家成长生态系统,组织开展企业家活动周,大力营造尊重创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推进产业与人才引培、高校专业设置的融合对接,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各类人才与宁波共成长。

  记者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地”,请问“十四五”时期宁波将如何打造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地?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志明答:感谢这位记者对于科技创新的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核心地位”“战略支撑”进行诠释,并作为第一任务进行部署,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战略支撑、首位战略、第一抓手”,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科技创新列为宁波市“十四五”期间七大目标及十大任务的首位,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宁波市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尤其是2018年实施“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以来,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综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科技新政”督查激励。2016-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6.1%,其中2019年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今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9%,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20余家、累计3100家。

  市委全会提出,培育更为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发展阶段更加强调向创新要新动能。“十四五”期间,我们科技部门将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模范生,积极当好科技创新的谋划者、引领者、推动者,以超常规举措补短板扬优势强弱项,初步建成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加快形成优势领域创新策源能力,奋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一是夯实科技创新源头基础。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发挥甬江科创大走廊创新主引擎作用,有序布局一批创新单元。集中力量支持新材料甬江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多因素强耦合综合研究等重大科学装置。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栽树工程”,实施新一轮研究院精准引进计划,建设高质量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高等学校、研究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建设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到2025年,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80家以上,争取浙江省实验室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实现“零”的突破。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创新需求,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启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变革性创新引领2035”“重大场景应用”等计划,实行揭榜挂帅、择优委托、赛马制等项目实施方式,每年布局实施100个以上攻关项目,产出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拿出更多科技硬核产品和标志性成果。三是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发明专利基本覆盖。四是厚植创新创业生态。加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协同、市区县(市)联动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优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推进新一轮科技争投,优化科技投入方式,持续加大对科创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等支持力度。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机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诚信、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和创新文化,让科技创新创业在宁波成为一种时尚。

  记者问:去年,宁波启动实施了“225”外贸双万亿行动,迈出了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步伐。请问,立足当下新的发展阶段和要求,宁波在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延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去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了“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吹响了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号角。一年多来,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大力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外贸大市地位不断巩固。201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170.3亿元,其中出口超过广州跻身全国第五城。今年,我们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和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推动外贸实现逆势增长,1-11月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8895.6亿元、5812.5亿元、3083.1亿元,同比增长7.1%、7.2%、6.7%,好于全国5.3、3.5、7.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接近1万亿元。同时,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单量和货值均占全国近26%,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货值位居全国前列;现拥有国家、省、市级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15家;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13个,拥有浙江出口名片182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服务贸易近三年年均增速达16.7%,规模占全省21%,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排名跃升至第10名,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基础日益扎实。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围绕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目标,坚持出口与进口均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进、传统贸易与新型贸易协同,打造具有鲜明标识、宁波特征新型国际贸易中心。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贸易转型升级。我们将加大在自主品牌建设、境外销售网络、物流配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研发设计、精益制造等方面投入,推动外贸从以传统OEM、ODM为主的B2B模式向B2B和B2C、B2B2C并重格局转型。进一步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培育一批先进制造国际品牌、外贸自主知名名牌。同时,坚持巩固传统市场与开拓新兴市场并重,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相关优惠政策,更深层次拓展东盟、日韩和澳洲等自贸区市场,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空间。

  二是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适应跨境电商贸易特点的海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和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体系,推进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和出口9810业务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打造成为全国跨境电商样板城市。发挥跨境电商出海联盟作用,鼓励企业自建、收购或租赁海外仓,引导有条件的海外仓打造海外公共服务中心(现有海外仓191个,总面积181.1万平方米,争取全年实现仓数和总面积“双200”)。发挥梅山亚马逊前置物流仓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在综保区、保税区等建设“境内海外仓”。

  三是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我们将努力破除内外贸相互分割的制度障碍,推动内外贸政策、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一方面,积极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平台作用,放大创新政策叠加效应。加快构建全品类特色口岸体系,提升医疗器械、冷链食品、日消品等贸易平台的集聚分拨功能,建设成为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另一方面,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在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大型商超、进特色街区、进夜市、进展会、进政府采购目录等“六进”方面精准帮扶,培育一批“新国货”。

  四是加快承接自贸区带动效应。12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推进大会,开启高标准建设宁波片区新征程。我们将紧紧锚定“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功能定位,全面对标RCEP、CPTPP中的高标准条款,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投资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打造离岸在岸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型贸易格局。比如在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方面,充分发挥在原油和天然气进口方面的优势,大力招引国际头部油气生产商、贸易商和投资机构,做大做强能源进口、转口、离岸和国内贸易。比如在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方面,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搭建易货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开展面向“一带一路”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易货贸易试点;推进服务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和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新型离岸加工制造贸易加快发展。

【来源:中国宁波网】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